当前各类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正在有序开展,,为规范有关业务实施,,,自然资源部正式发布了《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》(TD/T1068-2022)(以下简称《规程》)。。
一、、总体要求
一般规定:
●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规划设计、、资金管理、、工程实施、、、监测监管、、竣工验收、、、、绩效评价和综合成效评估等的基本依据;
●遵循“三线”管控要求,,,与各级相关专项规划充分衔接;相关图件符合自然资源“一张图”、、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和建设的管理和应用要求
●达到可行性研究有关技术要求;
●一般由市级或县级政府或主管部门组织编制,,工程范围跨行政区域的由上一级政府或主管部门组织编制;
●因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划的调整,,,,以及适应性管理的需要,,,可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相应调整或重新编制。。。
编制原则
●系统性。。。坚持系统观念,,,符合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、、、系统修复、、、综合治理的要求;
●针对性。。。坚持问题导向,,,,以解决工程范围生态问题为核心;
●科学性。。。。按照节约优先、、、保护优先、、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,,,以水资源为刚性约束,,坚持宜乔则乔、、、宜灌则灌、、宜草则草、、、、宜湿则湿、、宜耕则耕、、宜荒则荒,,,,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要目标。。。。
●可行性。。工程范围和实施区域明确;目标任务可量化、、可考核;实施措施科学合理经济;生态效益明显。。建设内容符合自然资源领域资金支出方向。。。工程投资测算科学、、、、合理,,资金筹措来源明确、、、有保障、、、可平衡,,,符合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责任划分。。。。
二、、、编制流程
三、、编制核心要点
(一)多方法确定参照生态系统
综合工程建设规模、、自然地理条件、、、、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等,,,采用类比、、、推演等方法为各个受损生态系统确定参照生态系统。。从自然地理条件、、物种组成、、、生态系统结构、、生态系统功能、、、生态胁迫、、、、物质能量外部交流等方面设定参照生态系统关键属性指标,,,,并阐明参照生态系统关键属性指标的状态。。。。
生态系统关键属性表
(二)分尺度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
从大尺度向小尺度或从小尺度向大尺度进行梯度分析、、、类比分析、、、、综合评判,,,分析评价区域生态空间格局,,,,生态系统质量及服务功能,,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及栖息地状况,,,科学诊断生态系统的脆弱性、、、敏感性,,,以及受损的面积、、、分布、、、、程度。。并针对不同层次解决的问题及保护修复目标,,,确定各尺度上开展的工作。。
(三)生态保护修复模式的选择
在保护修复单元内,,,根据现状调查、、、、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结果、、、、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及标准等,,遵循“自然修复为主、、人工修复为辅”的原则,,,,确定各类型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的保护修复技术模式。。。技术模式一般包括保护保育、、、、自然恢复、、辅助再生、、生态重建等。。一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内可选择一种或多种模式。。。
各单元保护修复模式及措施选择方法及要求
四、、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命名规则
●工程命名
行政区域名称(如,,XX省XX市XX县)+国家重点生态区名称+地理单元名称+工程类型。。例如:“山西+黄河重点生态区+汾河中上游(忻州-太原段)+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”。。。
●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命名
次级自然地理单元+主要生态问题或治理重点+保护修复单元。。例如:“汾河上游万辉沟+水土流失(或水源涵养)+保护修复单元”。。
●子项目命名
生态保护修复单元+行政区名称+生态修复项目类型(或者:行政区名称(如,,XX市XX县XX乡)+生态修复项目类型)。。例如“汾河上游万辉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单元+静乐县+农田整治项目(或者:静乐县+土地综合整治项目)”。。。
下一篇: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要点概述